崔耕丨关于乡土小说《三江逸事》的史诗性书写 世界微速讯
【资料图】
宋晓红的小说《三江逸事》以农村为背景,讲述了几代人的故事。小说从一个年轻人带着女朋友回家看望曾祖父的视角开始。经过一系列事件的启发,曾祖父回忆起家族几代人之间的纷争和故事。小说通过家族这一线索,反映了在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许多问题和挑战,同时也反映了乡村人文底蕴的独特价值和力量。
小说采用了传统小说常见的以葬礼开始的叙事方式,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文化的退场,并预示着新东西的诞生和萌芽。这种手法在茅盾的《子夜》中也有体现,是一种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叙事方式,更加凸显了这部小说史诗性的特点。
小说中刻画的当代农村,面临劳动力不足和人土分离的困境。在漫长的农耕历史中,农民和土地之间形成了无法割舍的相互依存关系,但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破坏了这种关系。这种变化在小说中被刻画得十分深刻,如小说中写到:“粮食不管钱,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老的老、小的小。没有劳力种田,土地自然就荒了。”这一现象便是当代乡村的真实写照。然而,在一些国家政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回归乡村,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正是具有这种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感知和对时代变迁深层原因的分析力和洞察力,使得作者宋晓红写出了小说《三江逸事》。
首先,作者察觉到了农民和土地的分离导致了乡村文化的断代,也导致了出生于乡村的年轻人产生“回不去的乡愁”。生活背景和教育背景的改变,让年轻人无法再理解繁琐的乡村仪式,无法从心底服从这些旧时代的礼仪,比如小说开头的葬礼,在年轻人眼中,就是折腾活人。他们的观念已转变为:对老人重生不重死。但在老一辈人的观念中是死者为大,因而他们都无比重视跟死亡有关的仪式。在城市里成长和生活的刘芳芳,自然无法遵循老一辈的观念,因此在繁琐的葬礼上,只能充当一个好奇的看客。作者宋晓红无疑抓住这一点,让这对情侣的结合不是局限于叙事的巧合,而是给了他们一份情感足以发展的基础,即观念的一致。
小辈的情感牵扯出了上几代人的爱恨情仇,这中间有对时代的批判,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批判。作者把笔下的人物放置于一个特殊的时代,激发出他们极端的善与恶。于是我们在小说中看到了落井下石的杜清明、冯天才,也看到了救人于水火的龙国强、陈嘉川,还有运用自己的处事智慧,不动声色帮助别人的李海清……如果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这些人物不算圆融,比较扁平化,但这可以说是史诗性写作的一个通病——比如《三国演义》就被鲁迅诟病过“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人物并不是《三江逸事》这本小说的塑造重点,它的重点是书写时代的变迁,架构一部跨越半个世纪的长篇大作,顾此失彼几乎难以避免。但如果能对这些人物的塑造加以改善,相信小说会更加亮眼。
经历了几代沉浮,小说的时间线回到了如今。在得知女儿的恋情后,龙远江踏上了久违的回乡之路,同时开启了他的宽恕之路和两个家族的和解之路。这就涉及另一个重要的主题:对仇恨的消解。这部小说,除了时代变迁的大主题,还贯穿了一些其他的主题,比如劝人向善、重视知识等。几代人的爱恨情仇纠缠至深,龙家还因为杜家的迫害远走他乡,这种仇恨本身是很难消除的。但在时间面前,一切都可以变淡。几十年之后,那些曾经的仇恨变得不再沉重,对仇恨的消解归根结底指涉的是人性中至善的一面。作者在小说中写到龙远江在多年之后重新踏上故土时回忆起童年时为数不多的快乐时光:“他可以暂时忘记生活中的一些不愉快,尽情地释放着内心残存的儿童的天性。”这些描述表明作者是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回忆起哪怕十分稀少的童年幸福时光,都能唤醒人最原初的善意,从而撒下宽恕的种子。
总之,《三江逸事》是一部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小说,展现出了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许多问题和挑战,同时也反映出了乡村人文底蕴的独特价值和力量。小说从家族出发,刻画了几代人之间的纷争和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于乡村生活、人类与自然、社会和谐等诸多领域之深刻思考,体现了作者作品的人文主义关怀精神,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